北京、深圳、苏州、福州等多地的大型超商,近日频传歇业。专家分析,疫情三年,这些大型商业体早已亏损连连,好不容易苦撑到疫情结束,但这半年来却看不到市场复苏的希望,只好选择关闭。
位于北京昌平的“永旺梦乐城北京国际商城”将于6月24日闭店。永旺超市区提前在5月31日停止营运,一些餐饮、品牌门店全都撤店离场。
永旺梦乐城,于2008年11月开业至今,已经营近15年,是永旺集团在北京的首家购物中心,也是日本大型零售业在中国发展的起点。可是近一年来,永旺在全国各地节节撤退,包括位于北京朝阳大悦城的永旺超市也早在去年就结束营业。
北京网友也表示,“大型商超接连闭店,实体经济现在真是江河日下。”
再看这家位于浙江嘉兴的华润万家平湖一店,也在6月10日结束线上、线下业务。
6月12日武汉市武昌区武商量贩岳家嘴店正式闭店,现场货架在前一天已经抛售一空。
位于苏州的华润万家江星路店也于6月15日营业结束,终止所有的线上、线下业务。这家综合型超市在2014年1月开幕时人挤人的风光场景已不复见。
有网友说:“有些伤感,疫情前真是人挤人,疫情时空无一人,疫情后陆续关门。”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在6月19日说:“疫情刚刚放开时,包括零售业、服务业,一些餐厅、酒店生意还不错。但是过年前后开始,餐饮业勉强还能经营,酒店和零售业的情况相当惨淡,很多大型商业体商超、超市、大卖场营运状况大不如前,跟疫情期间差不多。”
中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03亿元(人民币,下同),较4月相比销售总额增加,但增速比上月回落了5.7个百分点;4月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34,910亿元,与3月相比,月减7.78%,降幅扩大,且零售品类全线下滑。
6月19日,中华经济研究院助研究员王国臣指出,这是连续两个月消费放缓,短期因素来自于疫情打击,造成收入萎缩、失业率上升等;长期因素包括阿里巴巴等线上平台的普及,有逐渐取代线下实体消费的趋势。
据财新网报导,中国实体超市、商场人潮恢复,但实际销售远逊预期。高鑫零售、联华超市、永辉超市等14家主营超市的上市公司中,2022年有9家亏损,到2023年第一季仍有4家亏损,而且半数超市的营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
王国臣表示,出口和内需都不乐观,整体线下实体店销售萎缩,而且外资也在撤离,一些台商、外资聚集地,如苏州、深圳等工业园附近,实体店面的感受会更加明显。
黄大卫说:“尽管目前大型商圈的租金已经下降,但是业务量太少,难以维持固定开销,只能选择闭店。”
黄大卫表示,这些大型超商经历三年惨淡经营,早已负债累累,原本想看疫情放开后再拼搏一下,但是反弹不如预想,有些企业资金链已经断裂,短期内也没有信心能够见到市场转变,就趁着租约到期,结束营业。
黄大卫说:“他们已经熬了三年多了,都留下来了,为什么现在才倒闭?因为他们已经是强弩之末,熬到没有希望了,之前寄望清零政策取消后可能见到好转,但是几个月下来,真的没有好转,才痛苦地选择放弃,这意味着过去三年的坚持都白费了。”
大型商业体倒店关闭,将直接冲击商业地产,黄大卫指出,“他们倒闭的话,会导致很多商业地产没法出租,而且往往这种商业体倒闭后,很难再招商,租金、各种费用损失非常庞大。”
2022年家乐福在中国共关闭了58家门店,2023年一季度闭店数量为33家,截至3月底,家乐福中国还剩114家门店。但从各地消息来看,家乐福还在陆续关闭其它门店。
上海成山路家乐福会员店5月份突然停止营业。6月9日,位于北京的家乐福马连道店也宣告关闭,位于中关村南大街的家乐福方圆店也贴出闭店通知。6月10日,家乐福又关闭了开了27年的深圳第一家店。
王国臣说:“中国大陆的市场虽然广大,看似可吸纳内需消费,但实际上它的内需市场可能没有外界想像得这么好,尤其是内需消费品很容易被本土厂商取代。”
外资机构近期调降对于中国经济的预测,高盛18日发表研究报告,将中国2023年国内生产毛额(GDP)成长率预估从6.0%调降至5.4%。
三大外资银行亦下修中国今年GDP成长率预估,瑞银最新报告由5.7%下调为5.2%,主要原因受到房地产市场反弹减弱,以及消费复苏的动能消失。美银跟进调降预测,由6.3%下调至5.7%,渣打由5.8%降至5.4%。
大卖场陆续闭店是中国经济的缩影,呈现出经济长期趋缓的现象,王国臣认为,“现在的消费不振,某种程度戳破了年初外商对中国大陆今年经济过分乐观的预期。”
王国臣说:“消费不行,只能靠政府的投资。”而可以预期的是政府除了调降政策利率,还会加发特别国债来提振投资,下半年可能又会回到以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成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