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人都明白,与中共谋民主无异于与虎谋皮。但能认识到这一点,很多人是付出过血的代价的。
在文革中,敢向中共公开表达民主与法治思想,确属难能可贵。一些人尽管历经磨难与疯狂,本性上依然质朴纯真,“位卑未敢忘忧国”之情怀悠然,依稀可见。但历史无情地告诉人们:对中共希望有多大,失望和受害就有多大。
文革后期,喧噪海内外的广州市“李一哲”炮打文革无法无天大字报事件,向人们诉说的就是这样的一则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之一叫李正天。
李正天:迷信中共宣扬的“大民主”
“李一哲”中的“李”——李正天,如今是个哲学艺术家。常年穿长袍,光头且蓄胡须,有点艺术家特立独行的风格。如今的他,基本不关心政治问题。 但四十年前的李正天,是个热衷听中共号召、迷信群众运动救国的热血青年。 “‘文革’爆发时,我是广州美术学院四年级学生,当过广州红色造反司令部‘呐喊’兵团的头头。那时,我反对林彪、康生、黄永胜这伙人,写过一张大字报《炮打黄永胜是对他最大的挽救》。因为这事,1968年夏,我被通缉,从武汉抓回广州监禁。”【1】 “九一三事件”后,李正天因反康生的“罪行”,被押送到广东省人民艺术学院边劳动边审查。1973年底,中共的四届人大召开前,李正天和广东广播电台技术部副主任郭鸿志等人,合作写了《九个问题》、《反态度定性论》、《反执法唯我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等文章,他们准备把这些文章以及对海南岛等地在“文革”中大规模屠杀群众的调查材料,寄给毛泽东和全国人大,结果被扣查,定为“反动油印品”。 按照李正天自己的话说:“我不安分,只要有一点点自由,就开始活动。我和(当时是)几个人经常在一起讨论社会问题。我们都认为,当时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很危险,想打倒谁就打倒谁,想剥夺谁的权利就剥夺谁的权利,这种无法无天的状态很可怕。民主与法制,这个饱含着‘血和泪的命题’一定要向毛泽东和周恩来上书。” 【2】 “‘文革’初期,我迷信群众运动天然合理,迷信所谓的‘大民主’。”【3】
江青怒批:最反动的文章
1974年11月10日,广州闹市区北京路口张贴了李正天与陈一阳、王希哲、郭鸿志等人共同书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献给毛主席和四届人大》大字报。大字报共67张白报纸,长达2.6万字。大字报署名“李一哲”,从李正天、陈一阳、王希哲三个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来。 大字报图文并茂、文字书写具有美术功底,依据文革迫害调查事实材料,引经用典,有理有据,对文革的非法手段和黑暗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与控诉,同时提出颇具理论性的关于实现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建议和主张,围观人群不分昼夜,有人挑灯夜读,街头巷尾人们热议大字报、传抄大字报语录。 在“批林批孔”运动高潮中,李正天积极参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赵紫阳曾指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任命李正天为该报“社会问题调查员”, 大字报中的“仅广东一省被杀害革命群众、干部就近四万人,被关、管、斗的革命干部、群众上百万人”是有调查依据的,曾在《南方日报》上陆续刊载,大字报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两百多人的意见。这让日后的批判者们大为尴尬。大字报引起文革中被压制一方的群起支持,空白处写满了“说出真正问题!”“表达了人民的声音!”“向李一哲致敬!”的读者批语。 广东美院领导紧急找到李正天问话:大字报中的“坚持顽固派的林彪主义”说的是谁?李毫不掩饰:江青他们! 事情很快传遍广东、全国以至海外,反对者与支持者同时受到震撼。广东省上报中央要求定性,李先念亲自披阅,批语“反动透顶、恶毒至极”。纪登奎亲到广州定性“李一哲”大字报为“反革命事件”,广东省不得不下令批判。李正天被看管,陈一阳逃匿,王希哲“进京告状”。 江青看到大字报,怒批其为中共篡政后“最反动的文章”。事情传到了文革总后台毛泽东那里,毕竟是到了文革的后期,毛泽东正寻找文革的替罪羊。毛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广东出了个李一哲是件好事!”也因毛表态暧昧,从上到下,很多人对事件持骑墙态度,使得后面的批斗会也极富戏剧性。
一百多场批斗会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关于广东全省发动的李正天批斗会,当时在北京、广州和港澳地区流行一句话:“上面发了话,对李正天不要抓、不要杀,让他讲话,看你们有谁能把他驳倒。”【4】这就与文革先前流行的批斗会表现出了诸多不同的戏剧化特点来: 首先是,武斗时有“保镖”保护。在100多场批斗会上,70多场成了武斗会,李因为不低头、不认罪,一上台就遭到暴打,万人群中有人冲上台对他拳打脚踢。广东省委领导不得不派人来防止人被打死,通常有8个人“保护”著李正天。 其次是,批斗会变辩论会,一边批斗一边辩论。万人会上,台下声嘶力竭,台上李手持麦克风发表演讲,常常是把批斗者辩得哑口无言,批判者吃力时就关掉李的扩音器。各个单位要事先找省委预约批斗日期,专车接送李。有的还要搞彩排,请人扮“李正天”,提前准备辩论应急预案。 最具嘲讽意味的是,批斗会无意间达到的“扛着红旗反红旗”的辩论奇效。李正天那时比较迷信中共,内心根本没有“反红旗”的意识,那为什么能把专家、教授驳倒呢?因为他熟悉马列毛著作,辩论会上,他拿出的是共产党纸上说的那面“红旗”,批斗者举起的是现实运动中的那面“红旗”,共产党说一套做一套,今天这么说,明天那么说,本身就自相矛盾,虚伪至极,经李正天这么一根筋一较真,批斗会演绎成了共产命题证伪辩论会。 比如在一次中山大学组织的批判会上,当局邀请老工人忆苦思甜,控诉“旧社会罪恶”,回忆过去的“悲惨生活”。李正天因势利导,站起来很沉痛地说:“老伯伯,我们贴大字报,搞批林批孔,正是要防止旧社会的悲剧重演。要是不将林彪体系批倒,中国人民又将回到旧社会中。”老工人连连点头说对,搞得众人哄堂大笑,批判会只好草草收场。 广东省专门印发署名“宣集文”的批判长文,下发省委各单位,人手一册,勒令要求大中学校“若批不倒李一哲大字报,不准毕业”。 “李一哲”又先后发表了《反批判书》、《一评宣集文》、《二评》、《三评》、《四评》、《五评》、《25个问答》等系列文章,印发并公开贴出来。 这并不是中共真正的民主了,而是文革末期,中共借“李一哲”事件开始转变斗争风向了。
文革结束 秋后算账
中共善于秋后算账,这是那个年代一时还看不清中共真面目的人们,所始料不及的。 “李一哲”大字报对中共的四届人大会提出了六点要求:一、制定法律“保障人民群众的一切应有的民主权利”;二、采取措施“限制特权阶层”;三、采取措施保障“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的革命监督的权利”;四、制定条例严禁拷打、诬陷、草菅人命以及其它形式的“法西斯专政”;五、政府和党的政策不要经常改变;六、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李一哲”表示,这些要求“绝不是异端于马克思主义体系之外的东西,我们只不过是企图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去对林彪体系的影响、祸害所及作一番认真的清理罢了”。在“李一哲”的讨伐檄文中,有一个代表正确革命路线的“毛泽东体系”,还有一个代表法西斯的“林彪体系”。“李一哲”说:“六年前林彪体系的确立,无疑破坏了毛主席的那一套。” “李一哲”大字报将文革的残酷和无法无道算在了“林彪体系”身上,无论是出于策略,还是认知有限,在当时是相对安全的,同时也是“李一哲”言论相对自由的现实基础,在中共反右倾翻案风中,给邓小平等人起到捧脚和站台的作用。“李一哲”思想本身,也得到赵紫阳的些许默认。 但“李一哲”大字报主张的民主与法制,起到的“扛着红旗反红旗”的作用,着实点痛了中共的敏感神经。 1976年10月 “四人帮”被当作“文革”替罪羊而下台,那时,赵紫阳已经离开广东。在清查“四人帮”运动中,“李一哲”问题反而升级了。1977年12月广东省第五届人大会上,中共公开宣布“李一哲”是反革命集团。罪行帽子是“四人帮大乱广东的社会基础”。李正天被押往粤北矿区石人嶂钨矿石坑井下“安全措施小组(抢险队)”接受监督劳动改造,遭到轮番残酷武斗,血泪交加。陈一阳、王希哲、郭鸿志等其他人或者被投进监狱,或者被监督改造,受牵连者达30人左右。 其实,“毛泽东体系”就是中共体系。林立果在“571工程纪要”里是这样评价毛泽东的:“戳穿了说,在他手下一个个像走马灯式垮台的人物,其实都是他的替罪羔羊。”
平反与内控
习仲勋接手广东后,因有过“写小说反党”而被迫害的亲身体验,对“李一哲”多有同情,上任后第一件大事就是为“李一哲”平反。此前,几位外国政要访问北京时向邓小平发出呼吁调查“三名前红卫兵受囚禁事”,邓小平答应调查。 1978年8月,李正天在狱中给习仲勋写申诉书,并绝食一周抗议,8月15日被释放出监狱。平反大会召开前,习仲勋两次会见“李一哲”成员。广东省委定于1979年2月5日在友谊剧院召开平反大会,李正天等几人心有疑虑和不满:“文革”中批斗,开了那么多次的万人大会,定罪也是在一个全省大会上,平反怎么能安排在友谊剧院这么小的地方?再有,一把手习仲勋不出席平反大会,那几个整过我们的领导以后有反复怎么办? 尽管当时的“李一哲”们不能看清中共是一切动乱和冤假错案的制造者,但对中共培养起的官僚的整人手段,都有着相当戒备的心态,直觉也好,经验也罢,“李一哲”们感觉到,中共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 习仲勋离开广东后,对李正天的“内控”和封杀就全面展开了,“内控”自始至终是无法规、无红头(文件)、无白头(讲话稿),只有口头(指示)。不准升级、不准评职称,书画作品不能公开悬挂,当年抓捕李的省市要员多次公开指出:“李正天这种人,在‘文革’中从左的方面反对我们,现在又从右的方面反对我们。”内控指示一直执行到2006年。
结语
共产党操作手册中的“民主和法制”,如果你相信,它骗你没商量,如果你问它伸手要,兑现你的一定是专政。不抛弃中共,用中共的方式救国、治国,无论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赔上你的荣辱沉浮,你的追求最终还将如幻泡影。
资料来源:
【1】【2】【3】李正天:文革结束后习仲勋如何评价社会“非毛”现象? 【4】余宏檩:“‘李一哲’事件始末”,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201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