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大热的线上消费节”双11″又将到来,11月7日,美国策略顾问公司贝恩发布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计划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有限度地消费,近一半消费者称将转向购买更平价的品牌或自有品牌产品。而各路商家开始主拼低价压价,经济持续萎靡引发低价内卷浪潮。
双11削减或维持购物支出
大.纪.元;报导,贝恩(Bain & Company)在各大城市中抽样访问了3000名市民,消费者对双十一的购物兴奋感已减弱,77%的消费者不打算增加开支,比例略高于去年的76%,并较2021年的49%显着提高。
调查显示:有3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在等待更好的促销活动,以便让他们的钱花得更值,而18%的受访者则着眼进行大批量采购。然而,有较大比例的消费者(48%)表示,他们会选择较便宜的品牌或转向购买自有品牌产品。
在比较不同城市和年龄层的消费习惯时,调查发现,来自低收入阶层和低线城市的消费者最容易感受到压力。在大城市和高收入阶层的Z世代(出生于1997—2012年)购物者中,这种价值意识心态也很突出,因为他们的消费能力尚未达到年长一代的水平。
调查还发现购物者在购买必需品(如纸巾、洗手液、泡面和宠物食品等)的同时,减少了对家用电器和家具等非必需品或大件商品的消费。
贝恩公司驻香港零售业务合伙人詹姆斯‧杨(James Yang)表示:“这种谨慎程度与去年的消费者情绪相当,去年76%的受访购物者提到减少或维持双十一消费。”“双十一消费似乎存在结构性放缓的因素,这与其持续时间和规模有关。今年的调查更深入地挖掘了‘双十一’之后的总体消费意向,71%的受访者告诉我们,他们将在2023年之前削减或维持购物支出。”
商家内卷 降价大比拼
在10月底,今年的 “双11”就已经开启,电商平台、品牌方和带货主播就掀起了低价内卷浪潮。商家们也开始了降价大比拼。
中国电商巨头淘天集团10月14日宣布,天猫与淘宝在今年的双11购物狂欢节将把全网最低价定为核心目标。并推出一键直降和买贵必赔京东双11大促销也推出了跨电满减促销活动,每满299元立减50元,鼓励商家以全电形式报名参与。
此外为了抢夺市场上微弱的消费力,低于10元的省钱单品,正在对准消费者的荷包,9.9元的瑞幸、9.9元的奈雪、9.9元的周黑鸭、8.8元的库迪、7.9元的挪瓦…都变成了大陆互联网消费新赛道的一道风景。市场上到处是”内卷”的百态。
低价品成了趋势,据网易报导,京东新上任CEO徐冉说:”平台要聚焦极致的低价”,而”拼得多,省得多”的拼多多已经闯进了众多中产家庭;以便宜为卖点的零食折扣店如”零食很忙”、”零食有鸣”、”赵一鸣” 更是一开店就突破千家的规模…
美国民间机构“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国经济持续萎靡,消费者收入受到影响,内卷最低价这种恶性商业竞争手段才能行之有效。
“就是内卷,大家都为了抢有限的生意,只有降低利润,没有更好的选择。这和当前整体经济形势紧密结合在一起,就是没钱了。”他说:“现在大家都是不愿意花更多的钱买东西。”
李恒青认为,恶意竞争最低价导致压缩各个环节成本,是非常不健康的商业模式,将会使中国品牌在继续研发、提升质量上陷入恶性循环。
中国年轻人 “消费降级”
由于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当前中国大环境下,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在失业、降薪等造成收入骤减的情况下,更多的年轻人还背负着高额的房贷和车贷,年轻人只能被逼无奈的选择缩减开支,“不买立省100%“已成了年轻人的存钱哲学。
近一段时间以来,“消费降级“、”反向消费“、”平替商品“等名词冲上热搜,引发网民热议。
这是来自一位男士的心声:“以前上班路上想着啥时候换车啊?现在上班路上要想着哪一站下车啊?没事就别开车出门了,想想有多久都没有大喊一声了,92号的汽油加满了。”
还有一段很火的网评:“一杯48元钱的咖啡可以买两斤排骨,1000块是酒吧的最低消费,但它也可以是健身房一年的年卡,或者是和朋友家人的get day,去海边听听浪花,去江南逛逛小巷,也曾追赶潮流,买大几千的服饰包包,使用频率少得可怜。现在一双冻绒鞋能穿一个夏天,也会买三件50块钱的短袖,穿一年一样很舒服很好看,关掉所有超前消费的设置,工资发下来不是先消费还款,而是先存款,存的也比之前多了。或许我们不是消费降级,而是观念的升级。”
市场研究公司CTR媒体融合研究院(CTR Media Convergence Institute)大中华区总经理虞坚对华尔街日报表示,中国股市和楼市带来的财富效应基本消失,他认为中国股市和房价一道承压,放大了中国消费者勒紧裤腰带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