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管”全面上路,开展“稳粮保供”专项行动,搞得民怨沸腾。当局为什么这么做呢?它本来是想稳定粮食生产,哪知方式错了,适得其反。这显示两点:第一,粮食安全风险已成当局心头大患;第二,中共黔驴技穷,越乱作为越是加深危机。
1998年,中共曾宣布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数量问题基本解决,一时踌躇滿志,无视农业的隐患。2019年10月,当局发表粮食安全《白皮书》,还称中国“谷物供应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谷物自给率超过95%)”。(注意,这里中共故意混淆视听。谷物、口粮只是粮食的一部分,谷物自给率与粮食自给率是两个概念。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世界粮食安全标准为自给率90%。但是,2018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就已经降到了82.3%左右。)
可是,2019年底疫情突起,重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激化,再也藏不住了(同时,世界也进入了新一轮粮食危机)。粮食安全风险再度成为当局的心头大患。2020年4月,中共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保粮食能源安全”(“六保”之一)。2022年,中共“二十大”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为什么粮食安全风险再度成为当局的心头大患呢?有疫情因素,有自然因素,有国际形势变化的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粮食领域自身长期存在的问题。本文略谈三点。
官方数据,2022年,中国粮食生产“十九连丰”,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2万亩,产量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6.5亿吨)以上。
对面临种种约束的中国来说,稳住1.3万亿斤粮食产量已经相当不易,向上提升的空间不大。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年度发展预期目标,也只提“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但是,1.3万亿斤粮食产量远不能满足中国的粮食需求。现在中国人均年消费粮食540公斤,其中70公斤依靠进口。2020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布报告称,到“十四五”期末(2025),中国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其中谷物占到了2500万吨。
事实上,从2004年开始,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净出口国转而成为净进口国。2014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2015年以来,中国每年进口粮食超过1亿吨。这些年,进口粮食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超过20%,大概占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15%。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广认为,中国粮食自给率为86%,食物隐性自给率只有70%。而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的团队,用不同方法计算出中国食物自给率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大体一致,20年间中国的食物自给率已从10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76%左右,年均下降1个多百分点;并推算,到2035年,总的食物自给率有可能从目前的76%左右进一步下降到65%左右。
我们知道,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耗粮食800公斤时粮食需求才基本稳定。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粮食缺口就太大了。有学者评估:当今中国粮食安全处于“高难度、低水平、弱安全,吃饱没问题、吃好要进口,平时没问题、战时有风险”的状态。
当局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但问题是,国内产量如何提高?如何保障“适度进口”?
当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战略,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其一,中国耕地数量、质量堪忧。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首先落实在耕地上。中共早就划定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这些年数量虽守住了,质量却不敢恭维。2009—2019的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了1.13亿亩。从质量看,不少地方耕地退化、污染严重,一些地方占好地、补坏地,占水地、补旱地。《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平均等级为4.76等,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高产田)的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中低等级占2/3以上,障碍退化耕地面积占比高达40%,盐碱耕地达1.14亿亩,超过14%的耕地严重酸化。
中共喊“藏粮于地”、“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声称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乐观。且不说10亿亩“高标准农田”是否达标(浮夸风太甚),就是“高标准农田”的运行、维护费用之高,农户如何消化?
其二,以中共的现行政策下,中国要以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世界近1/5的人口,防治污染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成粮食生产的长期的、不可逆转的基本面。比如,面对水资源压力,河北小麦主产区的优质良田,因为地下“漏斗区”而调整结构,改种需水量小的作物。又如,最近40年,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加重、快速酸化、高强度利用所导致的有机质含量偏低(低于欧洲同类土壤的一半),面源污染加重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更全面地讲,要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耕地保护要和地力提升、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融为一体。而这些方面,中共政策问题多多(比如40年都没有进行土壤普查)、困难重重。
其三,中共喊“藏粮于技”、“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但面对着西方的科技脱钩,中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难度非常之大。比如,在农机装备方面,就有大型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这“一大一小”两个短板。再说种业,从生物育种底层技术层面看,如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现代分子育种底层技术专利大都在欧美,以及科研设备、平台芯片、光学仪器等高端设备都高度依赖进口。官方数据,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21年为61.5%,而世界发达国家在80%左右。事实上,高产优质良种、绿色生产技术、农业水土治理、农机农艺结合等等方面,都有太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
概而言之,中国“人多地少”、土地品质偏低而又污染、损毁严重,科技支撑有限,要想到2035年能够年产8亿吨粮食(《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预计2032年将达7.67亿吨),绝非易事。
中国粮食进口有两大突出特点。第一,数量超大,对外依存度高。例如,中共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3月进口3,872.7万吨,同比增长4.7%。事实上,2015年以来每年进口粮食就已超过1亿吨(见下表)。第二,粮食进口集中于少数品种、少数国家、少数阶段和少数方式。
2020—2022中国粮食进口量
年度 | 进口量 | 增长率 | 备注 |
2020 | 14,262.1万吨 | 27.97% | 首次突破1.4亿吨,大豆进口跨越亿吨大关 |
2021 | 16,453.9万吨 | 18.1% | 大豆9651.8万吨,谷物超过6000万吨 |
2022 | 14,687.2万吨 | -10.7% | 粮价上涨,进口金额增加10.5% |
这两个特点凸显了中国粮食进口的脆弱性。第一,对外依存度高,就受国际粮食安全形势的严重影响。21世纪以来,全球总共经历过三次“粮食危机”(2006—2008年,2010—2011年,2020年至今)。现在就处于第三次“粮食危机”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全球粮食价格指数,2021年全球粮价已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比2020年上浮28%;2022年又比2021年上涨14.3%。这就导致2022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下降10.7%,进口金额却增加10.5%。如果全球粮荒加剧,中国需求量这么大,即使再花钱,恐怕也难买到足够的粮食。
第二,中共战狼外交,已恶化了与世界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关系(如美国、加拉大、澳大利亚)。如果中共一旦铤而走险,发动台海战争,美国控制全球主要海洋交通线,如果禁用,即使中国能买到粮食,也难运回国。
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的数据,荷兰、法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是中国最大的食品供应国,这些都是西方国家。
2021年,世界粮食十大出口国,美国排名第一,出口金额1490美元,占世界出口额度的10%;其后依次是巴西(790亿美元)、中国(630亿美元)、加拿大、阿根廷、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一旦中美开打,恐难从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进口粮食;即使另外5国愿卖,但巴西、阿根廷远在美洲,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与中国隔个南海,美国海军完全能够切断中共的进出口海洋运输线。中共能够依靠的只有俄罗斯,但仅仅一个俄罗斯满足不了中国的粮食所需。
因此,国际粮食安全形势和中美关系,在根本上制约着中国的粮食“适度进口”,中共无法不被卡脖子。
当局现在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颇有1960年代与苏联关系交恶时“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的意味。不过,今非昔比。当时中国粮食尚能自给自足,今日却是世界最大粮食进口国。
当局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想将食物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不任由其持续下滑,以保有主动权。但是,中国粮食产量提升空间的狭小,使其不得不大量进口;而中国粮食进口结构的脆弱性,又使其不得不受制于人。
有这个短板,中共却仍然向美国挑战,搞全球扩张,实在是不自量力。不过,如果中共发疯,固然它会因此解体,但中国人也会被拖入深渊。中国人如果不想作中共的殉葬品,就必须在中共发疯前解体它。